close

大吳哥,即吳哥城(Angkor Thom) ,是1181年至1219年間在位的闍耶跋摩七世(Jayavarman VII)所建吳哥城呈四方形,邊長三公里,佔地面積九平方公里,除了寬闊的護城河外,還有完整的城牆、進城橋樑和五座城門,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,東門另多一個「勝利門」。在這範圍內包括一系列各朝建立的古都遺迹:巴戎寺巴芳寺空中宮殿、十二生肖塔、鬥象台和癩王台等

南門前方護城河上有座橋,橋兩側均有精緻的雕像,左為54尊善神佛陀,右為54尊惡神阿修羅,一邊是善的力量,一邊是惡的力量,兩方都在拉扯七頭蛇的身體,想把「須彌山」轉動,進而攪動山下的乳海,煉得不老仙藥。


南門上四面都刻著吳哥王朝全盛時期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,此乃象徵眼觀四面
耳聽八方的四面佛菩薩。據考證,這些四面佛應該是代表慈、悲、喜、捨之意。


西元1181年,闍耶跋摩七世打敗占婆人,奪回淪陷的首都吳哥後,為了紀念這場贏來不易的勝戰,他修建成具備聖殿、藏經閣、修道壇等規模的皇家寺廟巴戎寺(Bayon),並且命令匠師在寺廟迴廊上,雕刻了這次不朽的戰功,銘記著密密麻麻的浮雕歷史,告訴後人這場可歌可泣的戰役。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,故整個寺廟採用佛教教義的須彌山(世界的中心)為概念而起造。用高棉發音的話,「Ba」是「美麗」之意,「yon」有「塔」之意,每一座塔都刻有闍耶跋摩七世的微笑面容,被世人稱為「高棉的微笑」。






巴芳寺(Baphuon)
,是11世紀中葉真臘國王烏達雅地耶跋摩二世(Udayadityavarman II)建立的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國寺,是一座須彌山寺,由三層須彌台構成。





十二生肖塔,也稱為審判



空中宮殿(Prasat Phimean Akas),最初是真臘國王羅因陀羅跋摩二世(Rājendravarman II)在位時(941年—968年)在興建王宮的同時,建造的濕婆廟,後為蘇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為須彌山式印度教寺廟。雖然名為宮殿,實際上並非王宮。
大小洗浴池



鬥象台(Elephant Terrace)乃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,同時也是閱兵台,在吳哥時期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鬥象大會,搏鬥中勝出的大象才成為國王的坐騎


由勝利門乘著租了一天的嘟嘟車離開大吳哥,前往城東的塔普倫寺



塔普倫寺(Ta Prohm),位於吳哥城東約一公里處,興建於1186年,為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其母興建,神殿內則是供奉「智慧女神」,傳說是依據闍耶跋摩七世的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。許多石牆被盤根錯節的大樹纏繞包圍,是好萊塢電影《古墓奇兵》的主要拍攝地點之一。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ric Chang 的頭像
    Eric Chang

    掉在衣服上的餅乾碎屑(續篇)

    Eric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